2011-11-05 11:48:31 中國鞋網 www.adjpcorporation.com 【來源:站西】打印本頁 關閉
在100年前,中國的婦女判斷自己是否美麗,其最主要的標準并不是擁有美麗的容貌、豐滿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腳小不小,“三寸金蓮”就是對當時婦女審美的一種評斷。在清代服飾收藏鑒賞家何志華先生家中,記者看到了一雙雙做工精美,已經絕跡的“三寸金蓮”,這些“金蓮”的大部分比記者的手掌還要小。
纏足——這種雖與吸食鴉片、男子留辮子齊名的陋俗曾被列為近代中國人在世界上最可恥或最野蠻的三樁丑事,而男權社會崇拜小腳的畸形風尚卻在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痛苦掙扎中千年不衰。民俗學家認為,中國纏足始于南唐。俗稱“三寸金蓮”,鞋形似翹首的鳥頭,鞋底為木質,彎曲如弓,故稱“弓鞋”。弓鞋原本指彎底鞋,后泛指纏足婦女所穿的小腳鞋子。
元明代有規(guī)定只準有錢人家的女子纏足。這一時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漢族女性的“三寸金蓮”深得滿族婦女的青睞。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纏足,但屢禁不止,許多旗女仍仿效不疲,纏足之風極盛。弓鞋式樣多,有眠鞋、換腳鞋、尖口鞋、踏堂鞋、網子鞋、蓮鞋、棉鞋、套鞋喪鞋、坤鞋、合臉鞋等數(shù)百種?季康墓谛^、鞋底、鞋里和鞋幫上繡滿了各種吉祥的圖案,有錢女子的弓鞋跟上還加綴明珠等飾物
靴子:由下面的‘套鞋‘和上面的‘飾褲‘相聯(lián)而成的形式,流行于清末光緒年間,盛行于河北、山東各地。
網子鞋:起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分布于河北、山東、?西、甘肅等地。鞋頭尖銳,成角錐狀,鞋面以絲線為網絡,用兩幫合成。
喜鞋:新娘子穿的,通長是黃色或紅色,又稱喜靴、上廳鞋、踏堂鞋。
尖口鞋:清末民初最流行的形式,鞋幫由兩片合攏,鞋頭纖瘦尖銳,走路時只有瘦窄尖銳的鞋尖外露,看起來更覺金蓮纖小。
套鞋:清末河北、山東等地居家最常用的鞋子。鞋底中間彎曲如弓,有的嵌入小金鈴走起路來叮當有聲。
睡鞋:為避免裹腳布在睡覺時松開,睡覺時需另穿睡鞋。
方口兩截鞋:盛行于民國二十年左右,大多為鞋店所制。由三片鞋幫合成,前面一片橄欖形,后面兩片長方型鞋幫
底弓鞋:清代流行于西安、蘭州、山西一帶。鞋跟很高,鞋尖常飾上雞嘴鳳頭狀,樣子好看但行走時極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