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大全
2011-11-14 16:51:08 中國鞋網(wǎng) www.adjpcorporation.com 【來源:千龍網(wǎng)】打印本頁 關(guān)閉
【-鞋文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語,出自春秋末老聃所著《老子》六十一章,這句成語一直沿用至今,用來比喻大的事情要從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人要走路,就必須要穿鞋。鞋是人們?yōu)榱吮Wo腳部免受帶棱帶刺的硬物傷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凍而穿用的兼有裝飾功能、衛(wèi)生功能的足裝,這是不言而喻的。從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子是人類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稱為“足衣”。歷史表明,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tǒng)稱,古時稱鞜、靸或履,也有稱為履、屩、屐、鞮。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漢后稱履,是由麻、絲制成的鞋。唐代以后則稱鞋。
盡管足服居下,卻仍然體現(xiàn)著文化,包括民俗與風(fēng)情。有時作為愛情信物,在鞋底、襪底上繡著姑娘的一片心;有時作為經(jīng)濟地位的顯示標(biāo)志,皮鞋和草鞋絕不可能同時屬同一層次人所有(草鞋拖鞋除外);有時作為護身符,兔鞋、虎鞋、貓鞋連同歌謠一起伴隨著孩子成長;有時又作為閨房手工的展示,少女少婦站在一起,鞋頭那一朵紅花被綠葉簇擁著,暗暗地比試著,各自的女紅水平居高還是居低,一眼便可明了;有時也被取來為無聊文人作樂,中國就曾有用女人三寸金蓮的小弓鞋內(nèi)裝酒杯相嬉飲酒的。而鞋在婚俗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更是沿用至今。曾經(jīng)有人將鞋比作婚姻,顯示了中國人的文化智慧。“婚姻是自己腳下的鞋,感覺如何,只有自己最清楚。”寥寥數(shù)語,將戀愛的浪漫,婚姻的現(xiàn)實,描繪得貼切到位,恰如其分。婚姻是鞋,感覺是腳,雖說看著有合適的鞋,穿不到腳上,會抱憾終身,但是,為了穿鞋,只圖表面光鮮,削足適履,愣往里伸腳,倒霉的只能是自己。鞋作為婚禮服飾的一部分,在婚禮儀式中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義。
一、婚俗中的鞋
在中國,婚姻被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級人倫之根本,家族興衰的關(guān)鍵,未婚男女的終身大事,不僅受到朝廷、官府、父母、媒妁的干涉,而且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guān)注。這一點在中國婚禮隆重而繁瑣的儀式以及特定的穿著中有著突出的體現(xiàn)。
鞋為舊時婚嫁吉祥物,主要是著眼于其音,“鞋”“諧”相諧,是夫婦兩情相諧、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舊時婚俗,新婦嫁妝常備有銅鏡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張云璈《四寸學(xué)》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婦鞋,以帕包裹,夫婦交遞之,名曰‘和諧’。”胡樸安《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中也有相同的記載,都是以鞋取“諧”的吉兆。傳統(tǒng)婚俗中的婚鞋主要有三種:
一是黃道鞋。古時結(jié)婚要選黃道吉日,新娘在上轎時要穿著用黃布折成的鞋,叫“上轎鞋”,也叫“黃道鞋”,到夫家后再換紅色婚鞋。
二是踩堂鞋。有些地方是指女子結(jié)婚拜堂時所穿的鞋,有些地方則指新娘從上頭到開臉時所穿的鞋。開臉后,要另換新鞋,將踩堂鞋扔到床底最里面,讓其爛在床底,不再見人,以示新娘此生不二次嫁人。另有一說,踩堂鞋早爛早生孩子。
三是睡鞋。睡鞋是舊時女子洞房上床時所穿的鞋,因為是一雙又薄又輕的軟底鞋,故又叫“軟鞋子”,上床時需由新郎親自脫下。富貴人家還在鞋內(nèi)藏有以男女情事為內(nèi)容的畫,脫鞋上床后由新郎新娘同看。
二、鞋在婚俗中的意義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結(jié)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由于文化及地域的差異,世界各地都存在著自己獨特的婚俗。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婚俗也千姿百態(tài),頗富情趣,中國不同的地域?qū)π诨樗字械倪\用也各不相同:
作為荊楚文化的中心湖北,傳統(tǒng)婚俗重視用“鞋”。許多地方男方過禮時,會送上全家大小人等的鞋樣,女方照鞋樣做好,婚禮的時候用來“散喜鞋”,也有親友鄰里主動向新娘討“喜鞋”的。湖北姑娘出嫁,一定要為自己準(zhǔn)備一件壓箱之寶——做工精美的“筒鞋”,即一男一女兩雙布鞋,其中女鞋大紅綢緞面繡花,男鞋用青緞素面,花秀在鞋墊或鞋底上。出嫁時,將女鞋套在男鞋中帶到婆家,作為嫁妝。因為在湖北方言中,將一物套在另一物中稱“筒”,所以兩雙鞋套在一起,自然就稱作“筒鞋”了。這正合了婚禮上的一句口頭彩話——“同偕到老”,故被當(dāng)作是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象征物,足見“筒鞋”在人們心中的神圣地位。
在安徽婚俗中,新人會來到男家門前,男家會請兩位兒女雙全的夫人,將新郎和新娘的鞋對換,因為“鞋”與“偕”同音,故此舉有“白頭偕老”的象征。同樣是在安徽的徽州,進入洞房后,人們要取新娘嫁妝中的男、女新鞋各一雙置放在床前,諧音“同鞋(行)到老”,因為在徽州方言中,“鞋”與“行”同音。
在麗江納西族辦喜事時,當(dāng)男家把新娘迎進屋后,新娘先送給公婆各一雙鞋。在人洞房時,女方送親的人故意將新娘送給新郎的一雙鞋丟到新床底深處,迫使新郎彎腰到床底取出,而后拉著穿起。此鞋稱為“換腳鞋”,也取夫妻同偕之意。
在江蘇海州地區(qū),有解懷脫靴的婚俗。當(dāng)夫婦進入洞房,送房人退出后,新郎替新娘解開一個衣扣,俗稱“解懷”,寓意早開懷,早生子。解懷后,新郎坐在床沿,新娘替新郎脫鞋脫襪,俗稱“脫靴”,以示對丈夫的尊敬,表示自己甘心情愿終身照料丈夫起居。
在壯族中,還有一種有趣的“篩鞋”婚俗。青年結(jié)婚,女方的眾姐妹送新娘到男家,稱為“送親”。“拜堂”后,由送親者唱“十說歌”,爾后,主人家在正廳里擺開筵席,舉行“敬茶”、“敬酒”儀式,以后送親人起身告辭,這時,一個男后生捧出竹篩,來到席上“篩鞋”,送親人先要推托謙讓,最后才把隨身帶的禮鞋獻到米篩中來,表示禮輕情意重,作為留念。男方收到禮鞋后,把紅紙封包放在米篩里,邊旋著篩子,邊遞到送親人面前,嘴里還唱著答謝歌,送親人收下封包,才行告別。婚俗中的婚鞋,有的是請人制作的,也有自己做的。
在崇明島上,當(dāng)女子出嫁時,一定要穿一雙虎頭鞋,俗信借老虎的威勢,過門可制服丈夫。
北方有些地區(qū)的漢族,在結(jié)親時,男家必須向女家送絲麻鞋,鞋必須成雙成對,取吉祥和諧、雙雙對對、永不分離之意。同時,亦含新婦穿絲麻鞋上轎,以絲麻之綿韌,諧“思媽”之意,喻新婦于歸,不忘生母。所以作為婚姻禮物,鞋子也含吉祥和諧的意思。
在福建惠安縣崇武半島上的大乍村。那里住著惠安女,她們穿自制的繡花鞋,其形似拖鞋。鞋面用紅布繡花而成。鞋底用舊布裱疊成約一寸厚,后來有人直接用舊鞋底內(nèi)襯舊布而成。這種鞋因是以結(jié)婚時上轎必穿而得名,俗稱“踏轎鞋”。以后逢喜事,如生子、娶兒媳、孫子滿月時才穿。最后一直穿入棺中。就這樣,形成“一又紅鞋穿到死”的民俗。
三、鞋所反映的婚姻中的關(guān)系
從各地不同婚俗中鞋所表達的意義可以看出,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姻關(guān)系。歸納起來,主要反映了鞋與經(jīng)濟和性的關(guān)系,除此之外,在某些地區(qū)還有有關(guān)鞋的禁忌,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人們的心理特征。
(一)鞋與經(jīng)濟的關(guān)系
在以家庭為完整經(jīng)濟單位的條件下,子女對家庭存在著一種依附關(guān)系;橐鰧τ谂藖碚f,象征著從此與原來的家庭割裂,成為夫家的一員,正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而對于男方家庭來說,新娘和嫁妝一同成為了男方家庭的私有財產(chǎn);樗字械男诤芏鄷r候就表現(xiàn)出這種象征意義。民間習(xí)俗對新娘的婚鞋穿著有嚴(yán)格的要求和講究,叫做“鞋不沾土,腳不踏地”。舊時漢、回、滿、壯等許多民族都有這個講究。在上海,女司儀在新娘出門時要多準(zhǔn)備一雙全新的繡花鞋,待新娘登上轎子后,便要立即更換新鞋,表示新娘離家嫁為人父,不會帶任何屬于女家的東西到夫家,寓意將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而山西、山東等地的說法卻不一樣,叫女兒出嫁離家時“不帶娘家土”。民間認為,土能生萬物,地可產(chǎn)黃金,怕女兒帶走了土?xí)䦷ё吣锛曳N莊稼的好運氣。
(二)鞋與性的關(guān)系
足和鞋之所以能與性和生殖產(chǎn)生聯(lián)系,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從表象特征上來看,足底的凹隙如同女陰,而將雙腳并在一起形成的孔隙,又可被看作“非法出精之工具”。因此,鞋也就與腳一起,有了性的意味。《史記·周本紀(jì)》中記載了邰氏的女子姜嫄,在郊野見到神人的足跡,“踐之而身動,如有孕”,后生下了周之始祖后稷的故事。這是最早將生殖與女人的腳聯(lián)系在一起的“足跡感孕”神話。鞋也就因與腳的密切關(guān)系而逐漸有了性和生殖的象征意義!吨芤住分芯陀袑⑿鳛榛榕洮F(xiàn)象的導(dǎo)引和借喻的記載。
(三)鞋與禁忌
在山東,新娘忌穿紅色的鞋子,因為紅色象征著火坑,穿紅鞋結(jié)婚,就是跳入了火坑,過水深火熱的日子,不吉利。河北等地則要穿紅鞋,象征著初婚;再婚婦女,不允許穿紅鞋,只能穿綠鞋。有些地方,喜鞋的用料忌用緞子,這與繁育后代有著直接關(guān)系。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象征著斷子絕孫,因此很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