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入鄉(xiāng)就要隨俗
無論在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我們都將不可避免地和韓國企業(yè)交鋒。
這是我們關注韓企海外本土化營銷的重要原因。
“金會長多次強調LG電子在中國不是韓國的LG,而是中國的LG。會長有沒有考慮過干脆把LG中國有限公司改為中國LG有限公司?”
“我覺得你這個創(chuàng)意非常的好,假如你的創(chuàng)意能在LG董事會通過的話,我肯定會給你一份非常豐厚的禮品。”
這是LG電子全球CEO金雙秀訪華時與中國記者的一段對話。他的態(tài)度表明了LG融入中國市場的決心。
韓國LG集團的產品如今已經行銷全球,入鄉(xiāng)隨俗、營銷本地化成為他們海外營銷中至關重要的一條經驗。
2006年7月,《中外管理》記者在LS集團青島工廠采訪LS集團(原LG電纜集團)中國區(qū)總裁李光源時,他也多次強調:LS在中國和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一樣都必須“與顧客同行”,把自己看成是當地的企業(yè),而不是韓國的企業(yè)!舶I銷的本地化: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要立足中國市場的需求,按照中國的思維方式和消費習慣來進行,最大限度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要求。
深度本土化
2003年才剛剛從LG獨立出來的LS集團,在當年的11月就開始了進軍中國的步伐。不到三年的時間,LS已經在中國建立了多家工廠和產業(yè)園。在未來,他們也會像LG中國一樣,在中國形成一個完整型的企業(yè)集團。而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融入中國市場,做到真正的本土化,而不是做這個市場的看客。
真正的“本土化”有四個衡量標準,那就是:“生產經營本土化”、“科研開發(fā)本土化”、“管理人才本土化”、“市場觀念本土化”。雖然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yè)實現(xiàn)了中國本土生產、本土經營,乃至本土研發(fā),但是——對于以中國企業(yè)的市場觀念經營市場,則幾乎為所有外資企業(yè)所拒絕。在他們看來,中國企業(yè)的經營思路有問題,為了市場可以不要利潤是錯誤的。所以,他們在經營中國市場的時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旁觀者。
而LG和LS從進入中國的第一天起, 就充分利用了中國本地的經營資源,積極實施生產、營銷、研發(fā)、人才的中國本地化。一切立足中國市場的需求,按照中國的思維方式和消費習慣來進行,向企業(yè)注入中國的文化。“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的工廠,LS都會根據當地的消費習慣生產出適合的產品。” 李光源說。在他們眼中,這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簡單的本土化,而是真正扎根到當地的文化中去。
語言不是最大的障礙
30年前,LG開拓美國市場時,當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一是當時LG在美國沒有自己的流通公司和銷售渠道,這樣就必須首先求助于當地的公司。但是美國本地的公司會首先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首先考慮LG電子的利益,因此在這一點上雙方就會產生一些利益上的摩擦。二是韓國經濟與美國經濟存在著差距,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是否因此會看低韓國產品,也是一個未知數。
在這種情況下,LG意識到:美國人有他們自己判斷是非的標準,那如何使美國人更多地考慮LG的利益?“語言不是最大障礙,關鍵問題是我們必須先了解他們的文化,包括對他們的文化、歷史方面的理解。”LS集團副會長具滋烈說。此后,入鄉(xiāng)隨俗、充分了解當地文化也成為了LG在海外開拓市場最重要的一條經驗。
有了這樣的體會之后,韓國企業(yè)在進軍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市場時,本地化戰(zhàn)略總是做得很到位:對即將進入的市場作詳細的調查,吃透當地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研制開發(fā)出真正適合當地消費需要的、多品種的產品,表現(xiàn)出了靈活的創(chuàng)新性;在人才和生產方面也力爭本地化,從而能夠降低成本,緊跟市場。
成為LS在中國市場的最高決策者和執(zhí)行官后,具滋烈所做的事,便是了解中國。如今,我們僅僅用“中國通”來形容他已遠遠不夠,可以說,他對于中國各地文化、歷史和風俗的了解,已超越很多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大眾化策略
1986年,韓國廠商組織了一個龐大的“促進出口代表團”,專程赴日考察。得到的結論是:爭奪日本市場,最好是“以日本方式打入日本市場”。實質上,韓國人這樣做如同隱去了自己的真身,給對方以“似日貨”之感,從而欣然接納。依仗這種戰(zhàn)術,韓國的許多產品順利突破貿易壁壘而進入日本市場。
同年1月1日起,歐共體將外國錄像機進口稅從8%調高到40%。韓國金星電子公司(LG前身)立即采取對策:到德國獨資設廠,在共同體內部制造生產,這不僅繞開加高了的貿易壁壘,還因從內部真切地干起來,使自身成為其中一部分,更具競爭力。
LG在中國的大眾化策略也相當成功;仡2002年及2003年的空調市場,正是由于LG首先通過低價策略出其不意地突擊市場,從而形成了銷售上的快速提升,在某種程度上逼得國內空調三甲品牌海爾、美的、格力相應調低價格。在很多人眼里,LG是一個擅于打價格戰(zhàn)的外資品牌,也給消費者留下了“最像中國品牌的洋品牌”的印象。
在外資企業(yè)看來,發(fā)動及參與價格戰(zhàn),是中國本土企業(yè)的專利,出于品牌形象和利潤率考慮,一般對價格戰(zhàn)持消極態(tài)度。但是,LG不這么認為。它認為: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企業(yè),就必須按照中國企業(yè)的營銷方式去做,不能做中國市場的看客。
2005年1月1日,按照商務部的終裁結果,韓國LG電纜(即LS電纜的前身)的傾銷幅度為7.01,將對其產品征收相應幅度的反傾銷稅,期限為5年。而當時,LS電纜尚未在中國生產,從他們的銷售價格看,中國企業(yè)在電纜生產方面已經不具成本優(yōu)勢。隨著LS越來越多的中國工廠的建立,這種優(yōu)勢將越來越明顯。
前幾年,在說到中外企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時,中國的企業(yè)家們愛說這樣的話:我們擁有成本優(yōu)勢,我們的勞動力成本比他們低。可是,當面對LG、LS這樣的外資企業(yè),他們都在中國實現(xiàn)了本地采購、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時候,中國企業(yè)和他們相比,已優(yōu)勢不再。
過去,中國企業(yè)還擁有營銷優(yōu)勢,因為我們比他們更了解中國消費者,而如今這種優(yōu)勢也正在因為LG、LS這樣的韓國企業(yè)中國策略的改變而再次陷于迷離。當面對“要市場”還是“要利潤”的兩難選擇時,中國企業(yè)往往更看重市場。所謂洋品牌的“水土不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愿意為市場而犧牲利潤,所以在價格上往往表現(xiàn)為高高在上。而LG卻是為未來市場而拋棄一時利益的企業(yè),因為他們已經學會了中國企業(yè)的操作模式,真正融入中國的社會生活之中。正如中國LG前總裁孫晉邦在談到中國市場成功之道時說:LG與其他企業(yè)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是以一個“企業(yè)公民“的身份融入了中國社會生活中。
韓國企業(yè)如此這般打開了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我們從中能領悟些什么?
- 上一篇:面試留多長頭發(fā)合適?
- 下一篇:職場面試歸來的思考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
- 斯米爾
- Charles&Keith
- 駱駝服飾
- 啄木鳥包包
- 康莉
- 金狐貍包包
- 老鞋匠
- 唯聚時代
- 德尼爾森
- 萊斯佩斯
- 花椒星球
- 紅蜻蜓童鞋
- 意爾康
- 途漾潮鞋
- 康奈
- 四季熊童鞋
- 沙馳
- 牧童
- 卡西龍
- 花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