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白領”“本地白領”的差別
同樣地奮斗,賺的錢一樣,平等地納稅,為什么外來務工者的白領標準要加1800元,這1800元是戶籍制度帶來的非正常成本。
中國社科院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共分七個檔次:香港以18500元高居第一檔次,上海、深圳、北京等位居第二檔次,在北京一個人月收入5000元算白領,而第六、第七檔的白領標準到了1000元以下。
因為牽涉到社會敏感的階層定位和公眾敏感的收入神經(jīng),這個白領標準在網(wǎng)絡上幾乎遭遇到網(wǎng)友一邊倒的板磚“炮轟”,網(wǎng)友們紛紛抱怨“收入夠白領標準但毫無白領感覺”、“這個白領標準是溫飽標準吧”、“這個標準三個月才能買一平米”。
這個白領標準毫無收入?yún)^(qū)分和階層定位價值,但專家確認城市白領標準時的一個計算方法挺有意思:外地務工者要想當“白領”,還要在“當?shù)匕最I”的基礎上再加1800元———一個北京人月收入5000元就達白領標準,而一個外地來京務工人員要想當“白領”,收入得達到6800元。
按理說,現(xiàn)代城市中每個人的身份應該是平等的,按照白領的標準,達到某個收入數(shù)額就是白領,根本不應區(qū)分本地人和外來者。
這種白領標準的城市內(nèi)差異正反映著中國的現(xiàn)實:在戶籍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福利壁壘下,雖然在同一座城市生存和發(fā)展,但一個外來者要比一個本地人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價。就業(yè)得看戶口,許多就業(yè)機會只對本地人開放,外地人就業(yè)會受到限制;子女教育得看戶口,沒有本地戶口的話得支付高額的教育費用;沒有本地戶口,不能買保障性住房。
1800元的白領標準差距,就是外來務工者待遇與市民待遇的差距,就是戶口包含的福利壁壘———你不是出生在這座城市,你的戶籍身份即意味著你要付出更多。
有一篇著名的網(wǎng)文叫《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讀來讓人非常心酸:在戶籍造成的壁壘下,一個農(nóng)村孩子奮斗18年才能成為城市白領,才能和城市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這種不平等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一座城市里,一個外來打工的人要付出高得多的成本、經(jīng)過更多的奮斗、賺更多的錢,起碼每個月收入得多1800元,才能獲得與本地人平等的白領身份。同樣地奮斗,賺的錢一樣,平等地納稅,為什么外來務工者的白領標準要加1800元,這1800元是戶籍制度帶來的非正常成本。
- 上一篇:白領生活正“下流化”? 我們離中產(chǎn)階層有多遠
- 下一篇:女白領的四大隱憂
![](http://www.adjpcorporation.com/upload/201403/25/12.jpg)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