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漢語熱”需要人才來“保溫”
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吳晶、崔靜)全球6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10所孔子學院代表來華參加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再度印證了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但與會者反復強調的“師資建設”,仍然是制約漢語和中華文化傳播的一大“瓶頸”。
我國自2004年開始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機構,并命名為“孔子學院”,目前已在64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210所孔子學院(包括孔子課堂),其中125所已開班授課,還有61個國家的200多個機構提出了開辦申請。不斷升溫的“漢語熱”促進了中外友好交往,激發(fā)了中華兒女建設祖國的豪情壯志。
然而,與海外“漢語熱”相對照的是,國內漢語教學人才匱乏。今年發(fā)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顯示,2005年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近4000萬名,而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不足4萬名,師生比為1:1000。該報告預測,到2010年,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將達到1億人,需要數百萬名漢語教師。
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是,各國人士對海外孔子學院的課程需求已從單一的漢語學習擴展到經濟等多個領域。傳統的拼寫和發(fā)音授課已遠遠不能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也無法吸引文化背景各異、思維方式不同的學習者。
方興未艾的海外“漢語熱”與師資匱乏的巨大差距,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國家的軟實力,首先需要珍惜我們的母語,加強漢語教學人才培養(yǎng)。市場經濟時代,發(fā)展的硬道理,同樣適用于語言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我國已改革公派教師選派標準,以提高教學能力、適應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水平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要求;擴大報名專業(yè)范圍,允許外語、教育、歷史、哲學等專業(yè)的高校和中學教師報名參加;采取“超常規(guī)”措施,選擇一批高校,面向所有專業(yè)招收大四學生,培訓一年合格后派往國外擔任對外漢語教師;面向社會招聘有志人士,培訓半年后派往國外。這些措施,將有效緩解海外“漢語熱”師資需求的緊張狀況。
國內人才供應與海外“漢語熱”對接的需求,為國內有志于到海外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的人們提供了施展抱負的大舞臺。望更多的有識之士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接受祖國的選拔,為到海外去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交流貢獻力量。
![](http://www.adjpcorporation.com/upload/201403/25/12.jpg)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