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籃球鞋市場悄然洗牌
國產運動品牌的產品迭代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懶熊體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莊坤潮,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當球場上的籃球鞋不再是清一色的國際品牌,國產運動品牌的球鞋從以前的“性價比之選”到現在“花多眼亂”,中國球鞋江湖悄然間完成了一輪洗牌,國產運動品牌的產品迭代、品牌運作,也開啟了新模式。
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與以往“一個系列一年迭代一次”的設計、生產模式不同,如今國產運動品牌已經普遍嘗試“快反”模式,一款鞋一年迭代出多個版本,李寧的反伍3和反伍3 Ultra甚至就是“前后腳”發(fā)布。在這種情況下,產品設計、規(guī)劃、生產、運營的思路也會相應地改變。
上圖羅列了國產運動品牌部分球鞋的迭代過程,整體來看可以歸納為三種不同的調整思路:
·因季節(jié)而做迭代,球鞋可以針對氣候因素做出更細致的調整,冬季寒冷時鞋面可以用皮革等保暖性更強的材料,夏季炎熱時鞋面可以用網布等通風透氣的材料,鞋款名稱通常會加上SE(Summer Edition,夏季版本);
·因喜好而做迭代,消費者千人千腳,對于高幫低幫、緩震強弱的需求都不盡相同,比如高/低幫切換、緩震材料軟/硬程度調整等;
·因反饋而做迭代,球鞋上市鋪貨后會收到大量反饋,品牌可以根據消費者的穿著反饋做調整,如果有致命缺陷可以做迭代補救,比如水晶底/橡膠底切換、防側翻角增減等。
這背后也隱含了如今球鞋市場對國產品牌的能力要求,“現在市場變化很快,我們既要有拿得出手的產品,又要了解市場,及時作出反應和調整,不是像以前那樣完全按著四個季度去走!睖收弋a品總監(jiān)吳祁告訴懶熊體育。
而在這樣的“快反”中,產品迭代的難易程度和時間成本有多大,要看調整幅度的大小。如果不用重新開模,只是替換鞋面、緩震材料,或者切換高低幫,耗時相對會短一點,但如果調整比較復雜,牽涉到球鞋結構或者綁帶、TPU等新配件,需要重新制作的話,工期必然會長。
在籃球鞋領域從業(yè)多年的劉碩向懶熊體育介紹,“一般來說,補單需要半年才能交付。訂材料、開模、成型等一系列工序就得花3-5個月,這還是在很快的情況下!彼缃袷菧收唧w育副總經理。
在這樣的時間競賽中,出于設計、打樣、生產、運輸、銷售等方面的成本考慮,國產運動品牌的“快反”模式注定不可能全線鋪開來做,結果就是,更多地將資源向人氣鞋款和品牌重點鞋款傾斜,希望通過爆款效應和產品迭代升級來吸引更多消費者,讓品牌名利雙收。
具體到不同品牌,在迭代路徑方面,其他國產運動品牌一般只做1-2款鞋的Pro版本迭代,李寧的產品迭代路徑則會更加豐富,會有V2、Premium /Team、Ultra/Evolution等版本,而且旗下的馭帥、音速、利刃、閃擊等多個球鞋系列都有做迭代。目前來看,論球鞋產品條線的豐富程度和多樣適配性,李寧確實是第一檔的水平,從中能淘出不少爆款球鞋。
但利弊相隨,這種模式下,李寧可能也會出現產品戰(zhàn)線過長而導致核心資源分配不均、多款產品迭代導致宣發(fā)資源的擠兌、頻繁大量出貨使得消費者對新產品的記憶度不夠強等問題。這對于李寧的產品“刀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要精準地切中特定消費人群的需求,讓用戶在選球鞋時能對號入座,直接從適合自己的球鞋系列里選產品。
從“專注”做一款球鞋到爆款“快反”迭代,國產運動品牌設計、生產模式轉變的背后是中國制鞋能力的提升。
1980年代,國際鞋履代工生意逐漸流入莆田、福州、珠三角等地,帶動了這些地區(qū)制鞋工藝、相關人才儲備的快速發(fā)展,也催生出安踏、361°、特步、德爾惠、喜得龍等國產運動品牌。
經過這幾十年的代加工生意和自主品牌建設的磨練,中國的制鞋能力和實力已經有了極大幅度的提升。
中國皮革協(xié)會副理事長陳占光在第三十九屆國際鞋業(yè)會議上介紹,2021年,中國鞋業(yè)總產量約127億雙,4175家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銷售收入達6552.86 億元,同比增長8.86%。此外,2021年,中國鞋業(yè)的出口量達87.3億雙,出口額達479.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1%和35.3%。
但隨著人工、租金等生產成本上漲,鞋履代工生意開始從中國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根據葡萄牙鞋類協(xié)會APICCAPS發(fā)布的《2022年世界鞋履年度報告》,2021年全球生產超過220億雙鞋,88%的鞋都在亞洲制造。中國依然是世界制鞋第一大國,占比達54.1%,但過去十年該占比已經下降超過6%,越南等國家接收了這些份額。
對此劉碩認為,“制鞋行業(yè)全價值鏈條在向越南等國家轉移,耐克和阿迪達斯這些國際品牌在幾年前,甚至十年前就在越南布局。越南現在也有很多中國人,都是從晉江、莆田、廣東搬過去的,以前就是幫耐克做代工。我也有幾個朋友,以前在中國做鞋子,現在就去越南做。越南現在追得很快,只要有一定時間去學習和投入,制鞋能力不會比中國差太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由純粹代加工向自有品牌轉型勢在必行,莆田創(chuàng)建“莆田鞋”集體商標和做自主品牌就是近年來的一大標志性事件。隨著中國制鞋能力的提升,品牌的創(chuàng)新想法和設計也能落地實現,這是打造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優(yōu)勢的關鍵因素。
除了中國制鞋能力提升這樣在供給端的推動外,在需求端,媒體環(huán)境變化也在改變著大家對于球鞋的審視標準,品牌自然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
當傳統(tǒng)紙媒逐漸沒落,圖片、視頻等內容形式愈發(fā)常見,消費者對于球鞋內容的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十幾年前,消費者就是捧著品牌發(fā)的官方圖片和籃球雜志去研究自己喜歡的球鞋,當時大家對于球鞋的評價基本就是好看、舒服,這兩個詞足以囊括消費者對一雙球鞋的全部感受。但隨著消費者穿過的球鞋越來越多,他們對球鞋的審視標準也越來越專業(yè),從腳型類別、足弓支撐等方面去看一雙球鞋能否與自己的腳型適配,從力線控制、龍骨落差等方面去看球鞋能否與自己的打法適配。
如此細致、深入地去呈現球鞋,視頻內容是更好的載體,球鞋測評博主應運而生。以往運動品牌在球鞋上市之前,都會找職業(yè)球員或者體校學生來做試穿測試,收集反饋,但他們的身體素質和打法與普通籃球愛好者相比有較大差距,球鞋測評博主在這些方面反而會更貼近消費者。
運動品牌們每年都會推出大量的球鞋,消費者不可能每雙都去了解和試穿,找到一個身高、體重、腳型、打法與自己比較相近的球鞋測評博主,通過他的穿著感受再去判斷哪些球鞋值得一試,顯然是更高效的方式。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球鞋測評博主越來越火的重要原因。
以B站為例,在球鞋領域,粉絲數上萬的UP主超過20人,其中一些UP主的粉絲數量高達幾十萬。在參與運動和球鞋消費方面,年輕群體是不容忽視的主力軍,B站又是“新興”的年輕人聚集地。因此,球鞋測評UP主們在平臺上的內容輸出,對于年輕人的購鞋選擇會產生不小的影響。而且這些視頻內容可以分發(fā)到虎撲、得物等更垂直的體育、消費平臺上,引發(fā)更大的影響、流量和消費。
對于消費者而言,比起品牌的宣傳素材,找到自己喜歡看的球鞋測評博主,從他們的視頻內容來感受球鞋會來得更直觀和貼近實際,更容易激起他們的購買欲。因此,運動品牌們也會開始從球鞋測評博主們的內容中獲取產品使用反饋,與他們的聯動也越來越多。
在劉碩看來,“現在是流量時代,球鞋博主在年輕人選鞋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品牌最終還是要做生意,現在流行的、年輕人愛看的,就要往這個方向去發(fā)力。品牌跟球鞋博主合作無可厚非,是一種商業(yè)邏輯和選擇,看中的是他們的流量和對年輕人的影響!
此外,隨著中國制鞋能力和供應鏈水平的提升,造鞋的門檻有所降低,球鞋測評博主和草根球手甚至能更進一步,自己造鞋,比如葉天與特步的合作,還有曹芳等也經常“直播”自己的造鞋進度。
但無論是與球鞋測評博主合作造鞋,還是品牌啟用快反模式,球鞋設計師的設計任務都會比以前更重,可能會出現人手不足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是否能在球鞋設計上發(fā)揮作用呢,有人已經開始做嘗試:
·匹克態(tài)極云R1的設計師是在人工智能、3D軟件等工具的支持下,最終設計出形狀像云朵的中底造型;
·一個名為“AI_ClothingDaily”的Instagram賬號發(fā)布了一批AI改造過的耐克球鞋,融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意;
·機器學習工程師斯坦·沃森(Stan Vossen)利用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由生成網絡和辨別網絡組成,前者負責隨機抽樣輸入,后者負責模仿訓練輸出,兩者不停對抗和調整參數,從而生成能以假亂真的圖片、視頻或者模型等)抓取Instagram上的球鞋照片,然后生成了一批球鞋設計圖,而且還允許用戶自行調整各項設計參數。
對此,吳祁認為,“受大環(huán)境、生活節(jié)奏以及疫情等因素影響,大家傾向于更高效地做選擇。在設計上, 體育用品行業(yè)也從秀肌肉式堆料向追求合理搭配和實用的方向轉變。因此,參數化、VR這些東西都只是輔助你去設計,目前不可能取代設計師。設計師最重要的是他的想法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才能設計出一雙讓人覺得有意思的鞋。”
從目前的應用來看,人工智能或者其他三維軟件在球鞋設計中還只是輔助工具,可以提供一些設計思路和角度的幫助,但最終球鞋設計出來要落地,還是很依賴設計師去與工廠、供應鏈交流,接收外界反饋并加以改進。
相比以前,國產運動品牌的球鞋設計水平已經有了明顯進步,中國制鞋能力提升后也能更好地將設計想法落地,完全能滿足消費者的運動需求。而且近年來,國際品牌對球鞋的設計、用料似乎沒有新的突破,再加上“新疆棉”事件的負面影響,給了國產運動品牌更多發(fā)展空間。
在劉碩看來,“十年前,耐克是最好的籃球鞋品牌,但它的球鞋在過去十年里沒有特別大的進步。現在NBA最多球員穿的是科比4、5、6代球鞋,有紀念科比的因素,但也證明十幾年前設計的球鞋現在也能打。中國人最厲害的地方在于模仿、學習、超越,近十年來看,中國籃球鞋的水平已經很厲害了。”
接下來,如果國產運動品牌想更進一步,或許就得想辦法從模塊化、套路化的設計思路中跳脫出來,因為發(fā)泡中底的普及使用使得大多數球鞋在設計上都大同小異。如果想與其他品牌形成差異化,就得投入資源去創(chuàng)新設計和技術,比如研發(fā)新的球鞋結構或者中底材料等。
在這方面,Jordan品牌和李寧就針對球鞋的中底設計做了不少嘗試,比如AJ 34-36代的中底鏤空設計、塔圖姆1代的鏤空聯動設計、馭帥Evolution系列的中底設計等,這些創(chuàng)新嘗試不一定能成功贏得市場認可,但從設計思路到最終落地,都能展示品牌的設計水平和交付能力,進而提升品牌價值。
另一方面,如今的球鞋不僅要實戰(zhàn)性能出眾,還得要能滿足用戶的穿搭需求,如果球鞋設計背后有藝術、潮流、時尚等文化元素做支撐,還能進一步拓寬受眾人群,也不失為一種破局的手法。
憑借過去十年的發(fā)展,國產運動品牌的籃球鞋現在完全可以站在球場上,與國際品牌掰一掰手腕,趁著這個勢頭繼續(xù)做設計和產品的創(chuàng)新,超越可能就在下一個十年。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